2025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呈现范围广泛、幅度巨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重要特征,给全球带来了重大冲击,如何研判相关冲击、走向是一个重大课题。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对世界、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影响以及中方为维护国际经贸秩序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等,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原首席研究员宗良博士。
宗良 博士,中国银行原首席研究员。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世界黄金协会等多项重大课题。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以范围广泛、幅度巨大且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形态出现,您怎样看待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比如对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全球经济增速、国际经贸规则等方面的影响?
宗良: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其关税政策调整必然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加上美国政策抬升了地缘政治风险,影响更加明显。
一是冲击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格局。美国加征关税直接抬高了进口商品价格,抑制了全球贸易的活力。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会促使美国企业进口成本大幅攀升。鉴于全球产业链布局难以在短期内迅速重构,这种调整会导致贸易成本上升、贸易量萎缩。同时,其他经济体纷纷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以应对美国关税冲击。世界银行最新报告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贸易量增速分别为1.8%和2.4%,比1月份的预测分别下调1.3个和0.8个百分点。在全球资本流动方面,美国关税政策引发了资本流动的动荡与调整,资本流向更加多元化。2025年5月,日本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1.1%,汽车出口下降24.7%。
二是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很大。从消费层面看,关税致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相同商品需支付更多费用,实际购买力下降,抑制了消费需求。在投资领域,贸易不确定性使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变得模糊,投资决策更为谨慎,大量潜在投资项目被搁置或取消。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2.3%,较此前预测的2.7%明显下降。
三是重塑国际经贸规则。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挑战,促使国际经贸规则发生重塑。一方面,美国通过单边加征关税等行为,试图打破原有基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规则,以“美国优先”原则重新构建有利于自身的贸易秩序,这种行为破坏了国际经贸规则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加强现有协定合作或探索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如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化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推动全球经贸规则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美国关税政策会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面临哪些挑战,又面临哪些机遇?
宗良:2025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明显影响,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主要挑战:一是成本攀升,利润压缩;二是订单流失,需求下降;三是供应链外迁压力增大。
主要机遇:一是国产替代加速,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内需市场拓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三是市场多元化推进,全球布局优化。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应对美国关税政策所做的努力有哪些?取得的成效如何?
宗良:一是针对美国关税政策,中国展现出坚定的立场与多维度的应对策略。当美国出台不合理关税政策、试图通过经济霸凌手段谋取私利时,中国第一时间表明坚决反对的态度,并迅速采取反制措施。
二是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沟通与协作。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入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在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地区,贸易份额不断攀升。通过与这些国家构建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降低对单一美国市场的依赖,为中国经济稳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积极呼吁多边机制发挥作用,坚定反对保护主义。中国借助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平台,针对美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非歧视原则和关税约束义务,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总体来看,中国的持续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的坚定立场增强了全球应对美国不合理关税政策的信心。推动多边机制得到全球更多经济体的支持,并成为全球的重要共识。各方愿意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保护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自主性不断增强,为有效抵御美国关税政策的不利影响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相关努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稳定器”。
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