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常常听到这样的话:“饺子趁热吃,越烫越好吃”“孩子们,快点吃,吃得快奖励谁”“每天喝2两酒,对身体好。”这些看似正确的生活习惯,在正一天天损害着我们身体输送营养的重要通道——食管。
最新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食管癌在全球常见癌症中居第11位,约75%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答案当然是“不”。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认识并了解它,便能找到应对之道。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示危害食管健康的六大因素。
吃快食、硬食
不少人习惯快速进食,可谓“狼吞虎咽”。这样的进食方式导致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粗糙的食物接触食管会损伤食管黏膜,引起出血、溃疡,日积月累就会发生癌变。
吃烫食
很多人偏爱滚烫的食物,认为“放温了吃胃反而不舒服”。其实,我们的食管难以承受高温的持续刺激。2016年《柳叶刀肿瘤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饮用65℃以上的热饮会显著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食管黏膜十分柔嫩,对高温极不敏感。温度超过65℃的饮食会直接烫伤食管,长期反复的损伤将导致黏膜出现破损、溃烂、出血等病理改变。在这种持续损害与修复的过程中,癌变风险也逐渐积累。
展开剩余62%吃腌菜和隔夜的食物
隔夜食物若储存不当容易发生霉变,而霉变与腌制食品中常含有亚硝酸盐和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此外,亚硝酸盐也常见于油炸和烧烤类食物中。因此,为保障健康,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食品。
抽烟、喝酒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每日2两酒,逍遥又自在”——这类看似惬意的习惯,实则是健康隐患的推手。烟草中所含的有害物质长期作用于食管,会显著增加癌变风险;而长期饮酒,尤其是高度烈酒,更易导致食管黏膜反复受损、坏死,甚至引发癌变。
不吃蔬菜、水果
有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体内往往缺乏铁、钼、锌、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A、B2、C。这些营养素广泛存在于各类蔬菜和水果中。若长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上述微量营养素缺乏。
小病不重视
很多人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食管炎、食管息肉或贲门失弛缓症等食管病变,但因症状不明显,往往未加重视。须知局部病变若未及时进行药物干预,生活习惯也不加调整,食管黏膜可能逐步发生组织学改变,甚至最终发展为癌变。
综合以上因素,我给大家总结几个方便记忆的防护要点:
日常饮食中,控温65℃,需要细嚼慢咽。
远离烟酒、油炸、腌制、霉变的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小病不拖积极治,定期体检是关键。胃镜检查是诊断和发现食管病变的金标准,每3—5年做一次胃镜。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食管肿瘤的关键法宝。
若出现胸骨后疼痛、进食缓慢或哽噎感、进行性吞咽困难,并伴有上腹部不适、不明原因消瘦以及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务必高度重视,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诊疗。
文章作者:刘小娟 王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放射治疗科)
本文选自《人人健康》2025年10月上(总第684期)
文章编辑:陈吕涛
内容策划:乔禹
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刊删除
发布于:山西省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