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饭桌上要说吃好点,那必须是澳洲和牛。
那大理石般的雪花纹路,简直就是顶级牛肉的代名词。
靠着这块金字招牌,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市场赚得是盆满钵满。
可如今,你去高档餐厅的菜单上翻翻看,澳洲和牛?稀罕物了。
曾经的王者,怎么就混到这步田地?是谁,把它从神坛上踹了下来?
跟错了大哥站错了队
这事儿,还得从澳大利亚自己的一系列“神操作”说起。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吆喝下,澳大利亚突然来了兴致。
开始在中国的核心主权问题上,指手画脚,跳得比谁都高。
甚至一扭头,就把跟中国签好的“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给撕了。
这种为了讨好“大哥”就捅自己一刀的行为,实在是让人看不懂。
华盛顿那边动动嘴皮子,口头表扬几句,澳大利亚却成了实打实的炮灰。
把财路亲自斩断,还能指望谁来帮你?
北京的反击,快、准、狠。
投资说停就停,反倾销制裁的大棒紧跟着就挥了下来。
牛肉、海鲜……澳洲的好东西,一夜之间在中国市场没了销路。
一套组合拳,直接把澳大利亚的养牛户们给打蒙了。
有人哭就有人笑
2012年那会儿,澳大利亚一年能卖到中国10万吨牛肉,风光无限。
他们用安格斯牛和日本和牛搞杂交,培育出的“雪花牛”,确实是一绝。
本来是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硬生生被自己给作没了。
无数澳洲养牛户欲哭无泪,纷纷质问自家政府:这到底图个啥?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会等人。
就在澳大利亚人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南美小国,悄悄地捡起了这个天大的饭碗。
南美小弟悄悄上位
乌拉圭,在南美大陆上就像一颗不起眼的宝石。
国家不大,产业也单一,但老天爷赏饭吃,给了他们一片畜牧业的天堂。
全国八成的土地都是顶级草原,阳光管够,气候舒坦。
近五万个养牛户,养着一千多万头牛。
算下来,乌拉圭人均3.5头牛,每头牛的活动空间,比一个足球场还大。
它们不吃饲料,就在纯天然的草地上溜达、啃草,活得自由自在。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牛,肉能差到哪去?
鲜嫩多汁,蛋白质爆表,口感一点不输澳洲和牛。
最关键的是,天然放养成本低,价格自然就亲民多了。
每块牛排都有户口本
如果说物美价廉是敲门砖,那接下来这招,才是乌拉圭牛肉的必杀技。
一套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追溯体系。
早在2006年,乌拉圭就立法规定,每头小牛一出生,就得有个专属“身份证号”。
从出生地、爹妈是谁,到打过什么疫苗,所有信息都录入电子档案,跟它一辈子。
养殖户拿着仪器在牛群里一扫,这牛的“前世今生”就一清二楚。
这种透明到骨子里的科学管理,给了人一百个放心。
当这些牛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你用手机扫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
它在哪片牧场长大、哪天被屠宰、经过了哪些加工环节,所有信息,尽收眼底。
这种安全感,是任何广告都吹不出来的。
结语
乌拉圭的成功,不是捡漏,是早有准备。
他们积极跑来中国参加进博会,跟中国企业一家家对接,诚意满满。
现在,乌拉圭出口的牛肉,六成以上都卖到了中国。
品类也从牛排扩展到牛肚之类的上百种产品,彻底拿捏了中国人的胃。
就在今年2月,他们还特意挑了3头最好的种公牛送给中国,帮忙改良牛种。
这格局,这眼光,着眼的是长远的合作共赢。
如今,中国的牛肉市场,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百花齐放。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任何一个国家卡脖子。
澳大利亚想夺回曾经的王座?恐怕得拿出比好牛肉更多的东西才行。
而乌拉圭的故事告诉我们,国不在大小,有核心优势,有长远眼光,小角色也能唱出惊天动地的大戏。
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